书目答问补正

Kaffa 发布于

分类: 标签: 张之洞

书目答问补正

作者:[清] 张之洞 编撰 范希曾 补正

《书目答问》是晚清重臣张之洞(1837—1909)针对学子读书不知要领而编撰的一部指示治学门径的目录书。全书五卷,收书两千两百多种,按照经、史、子、集、丛书五类编排,大类之下再设小类,每类中依据时代先后顺序,著录书名、作者姓名、版本等;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;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,指明阅读方法;书后附《别录》和《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》。本书是清代继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之后一部影响最大的目录学著作。 范希曾在保持《书目答问》体例的基础上,纠正了原书中作者、姓名、版本方面的一些错误,补充了1874年以后各书的新版本,增加了1930年前出版的与原书所收性质相近的图书一千二百余种。《书目答问补正》备受重视,开始在各种版本中占据主流地位。 这次整理,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为底本,参校了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瞿凤起先生校点本,并把江人度《书目答问笺补》在各小类末尾的钩乙符号“┙”下所加的文字说明补录进去,用〔〕括出。另外,张之洞的《輶轩语·语学第二》、《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》、《劝学篇?内篇?守约第八》三篇文字收作附录。

ISBN 9787101134735
出版社 中华书局
出版时间 2018年
装帧 精装
定价 45.00元
页数 367
系列 中华国学文库

评分

⭐⭐⭐⭐⭐ ⭐⭐⭐⭐⭐ 10/10

张之洞

张之洞,1837年9月2日-1909年10月4日,字孝达,号香涛,又号香严,晚年自号抱冰老人。原籍直隶南皮(今属河北),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。他是中国晚清重臣、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。他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,提出“中体西用”的思想主张。他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,强调师范教育,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,时称“癸卯学制”。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,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。

内容

《书目答问补正》是为补正《书目答问》中的错误和疏漏而作。它补入与原书宗旨相关著作1200余种,也补上原书著录各书缺漏的作者、卷数、版本、时代等具体事项。纠正答问疏漏或讹误的书名、卷数、作者姓氏、刻书年代等近百处。

为什么读

用软件作比,这是一本官方修的经、史、子、集数据库。如果古代有数据库,这些记录存储下来,也就是主表记录3000多条,但书目关系数据颇多。有此书,在国学典籍中就有罗盘,因为见得了至少是大部分全貌。晓得自己的位置,就知道用功力度。

颇为可惜的是,就此 3000 条目,世人接触者不过 500 条,通读的更少,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读过超过 60 本。

清代民国做训诂学问的人,阅读量也是不容小觑的。

如果闲来无事,可以从中利用搜索做主题阅读,比如:“易经”主题,“历史”主题。

更重要的,本书除前面的按经史子集列举书目外,还有附录,如国学人物地图:《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》,一共 500 多人,分别是:

  • 经学家 203 人
  • 史学家:90 人
  • 理学家:22 人
  • 经学史学兼理学家:5 人
  • 小说家:63 人
  • 文学选家 15 人
  • 算学家: 124 人
  • 校勘之学家:31 人
  • 金石学家: 46 人
  • 古文家: 44 人
  • 骈体文家: 22 人
  • 诗家: 8 人
  • 词家: 12 人
  • 经济家: 25 人

看到这里,你会发现在清四大家之一的书中,值得书面化的当朝人物只 500 人。

我国历史长远,光是经史就耗费人生大部分经历,所以理学家稀少,但算学家多凸显出,还是会数学的人多。

摘录

“书海无涯,从何处着手?这是初学者常常困惑的问题。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为回答上述问题而编纂了《书目答问补正》。全书分经史子集丛书几部分,另增“丛书目“一类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式本,并加适当的比较和评论,颇便初学者,在当时流传极广。五十年后,因新书和善本不断问世,清末民初学者范希曾又对原书进行了补正,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,也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。”

读书不知要领,劳而无功。

读书欲知门径,必须有师。师不易得,莫如即以国朝著述名家为师。

经史小学、天算地舆、金石校勘之属皆然。理学、经济、词章,虽不能过古人,然考辨最明确,说最详,法最备,仍需读今人书,方可执以学古之权衡耳。

为学之道,岂胜条举,根柢工夫,更非寥寥数行所能宜磬。此为初学者有志者约言之,乃阶梯之阶梯、门径之门径也。

一、通经

读经宜读全本。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

解经宜先识字。字有形、音、义。《说文》、《尔雅》

读经宜明训诂。训诂有四忌。望文生义、向壁虚造、卤莽灭裂、自欺欺人。

宜讲汉学。经是汉人所传,注是汉人创作,义有师承,语有根据。《十三经注疏》、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左转》、《礼记》。

《十三经》岂能尽通,专精其一,即已不易。历代大儒,以一经名家者多,建通群经,古今止有数人。今且先治其一,再及其他。

治经宜有次第。《毛诗》《三礼》,《诗》、《礼》兼明,他经方可着手。《书》道政事,《春秋》道名分。《诗》、《礼》可解,《尚书》之文、《春秋》之义不能尽解,《周易》则通儒毕生探索,终是解者少,而不解者多。

故治经次第,自近及远,由显通微,如此为便,较有实获。

治经贯通大义。

二、读史

宜读正史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齐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魏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、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旧五代史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宋史》、《辽史》、《金史》、《元史》、《明史》,此廿四部为正史。

正史中宜先读《四史》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

宜读《通鉴》。

宜读《通考》。

宜读《通鉴》。

史学亦专精一种。

读史宜读表、志。

读史忌妄议论古人贤否、古事得失。事实详碻,善恶自分;首尾贯通,得失乃见。若不详年月,不考地理,不明制度,不揣时势,妄论苛求,横生褒贬,则舛误颠倒,徒供后人讪笑耳。

读史忌批评文章。

三、读诸子

读子为通经。

子有益于经者三:一佐证事实;二证补诸经;三兼通古训。

读子宜求训诂,看古注。

读子宜买丛书。

四、读古人文集

读古集宜知体要。

词章家宜读专集。

诗文一道,各有面目,各有意境。大家者,气体较大,所造较深,所能较多耳。

《文选》宜看全本。读《文选》宜看注。

读本宜择善者。

五、通论读书

读书宜求善本。

善本之义有三:足本、精本、旧本。

读书宜博。

先博后约,《语》、《孟》通义。

天下书,老死读不可遍。

读书宜有门径。

泛滥无归,终身无得。得门而入,事半功倍。
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,读一过,即略知学问门径矣。

《汉学师承记》为经学之门径,顾炎武《音学五书》为韵学之门径,《史通》为史学之门径,齐召南《历代帝王年表》为读史之门径,《古今伪书考》为读诸子之门径,《文心雕龙》、《诗品》为诗文之门径,《声调谱》、《说诗晬语》、《瀛奎律髓刊误》、《四六丛话》、《历代赋话》为初学诗赋四六之门径,《书谱》、《续书谱》、《安吴四种》、《艺舟双楫》为学书之门径。

读书宜多读古书。

读书宜读有用书。有用者何?考古、经世、治身心。唐人崇尚词章,宋人笔墨繁沉,公私文字多以空论衍成长篇,明人好作应酬文字,喜谈赏鉴清供,又好蓝本陈编,改换敷衍,便成著作,以故累车连屋,眩人耳目,耗人精神,不能专意要籍。

宋学书宜读《近思录》。

讲宋学者,必先将《二程遗书》、《朱子语类》、《明儒学案》三书读过。

为学忌分门户。

读书宜先校书。

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。

作秀才后宜读书。

读书不必畏难。

读书勿诿记性不好。

读书勿诿无书、无暇。能购购之,不能借之,随得随看,久久自富。若必待插架三万,然后议读,终身无此日矣。

买书勿吝。田谷之利,不及什一;商贾之利,止于三倍;典籍之利,淑身化宗,化愚为贤,子孙永保,酌之不竭。

读书期于明理,明理归于致用。

同治十三年四月

本义。读书何用,曰:成人材。延师购书、分业程课。语云:一人学站,教成十人;万人血战,教成三军。

定志。学者之要如何?曰:在定志。

择术。志在读书,宜读何书?曰:在择术。宜择何术?曰:无定。经、史、小学、舆地、推步、算术、经济、诗、古文辞、皆学也。非博不通,非专不精。

务本。术听人择,何为必通经乎?曰:有本。

知要。经学小学之书,繁而难记,为之奈何?曰:有要。《说文》、《四库提要》

定课。即知要矣,如何而后有效?曰:在定课。人立日记一册,记每日看书之数,某书第几卷起,第几卷止。记其所疑,记其所得,无疑无得不可强。书不贵多,贵真过目;不贵猛,贵有恒;不贵涉猎,贵深思;不贵议论,贵校勘考订;不贵强记,贵能解;能解方能记,不解自不记。不贵创新解,贵通旧说;不贵更端,贵终卷。

用心。有依课计功而无得者,何也?曰:不用心之咎也。

笃信。用心而以为苦,何也?曰:信之不坚,中作而辍。

息争。此可以祛不学之病矣,近世学者,多生门户之弊,奈何?曰,学术有门径,学人无党援。

尊师。争端息矣,犹有虑乎?曰:在不尊师。无师功半,有师功倍。

慎习。学如是足矣?曰:不然。不求进功,先求寡过。

劝学篇·内篇

经学,通大义;史学,考治乱典制;诸子,知取舍;理学,看文案;词章,读有实事者;政治书,读近今者;地理,考今日有用者;算学,各随所习之事学之;小学,但通大旨大例。

如资性平弱畏难者,先读《近思录》、《东塾读书记》、《御批通鉴辑录》、《文献通考详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