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ffa's blog

关于 NW.js 与 Electron 的技术选择

技术选择

这么多年,我很少写技术博文,通常记录的目的都是归于实用,即遇到一个问题,然后给予解决。原则是,不从问题作无止的延伸,但给予一个清晰的解答。之所以有此原则,是因实用主义,因生命有限,无法耗时在细节上,细节是熵递增,与生命的目的刚好相反。

那么我们从怎样的方法论去讨论技术选择问题呢?

NW.js 与 Electron

在两者的选择之间:

  1. 从目前来看,选择 Electron
  2. 从目前来看,根据场景,大多时候选择 Electron 即可,特殊情况,选择合适的即可。
  3. 而 Electron 和 NW.js,当你充分了解它们时,它们有区别?又或则不能选其他?

关于两种跨平台技术的选择,说完了?

选择的法门

因人的思维本质,因那个创造者,那个“神”、“神性”、“中心”而具共性。“法门”的表述可能不同,但内核相似,主要是人的思维和意识相似共性。

  1. 初遇技术选择的问题

儿时父母初教:“你记下,当人对你说‘你好’时,你就答一句‘你好’”,这叫,习得的问题解决方案。

  1. 反复遇到相同技术选择的问题

生活中,遇到很多人对你说“你好”,回答开始可能是“你好”,但后面也会根据具体情境给不同回答。

例如,对陌生人回答“你是谁?”,对密友回答“你好个P,你脑子坏了!”,对客户答“你好你好你好!”

你会发现,进入场景,戴上身份后,你好的回答并不只是你好,会根据不同而进行“恰当”回答了。

  1. 无数技术选择后,眼里不再有问题时

你会发现一句淡定的回答“你好”,其实还是儿时那句“你好”,竟是所有“你好”的回答。

你也许听过:

第一重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; 第二重境界: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; 第三重境界: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

也许还听过:

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。

也许还听过:

非有,非无,非有非无。

心理学

人会从各个视角对世界给予解释,其实是人的大脑生物机制本身决定的,动物脑以及灵性脑,感性与理性,象与骑象人的对话,你的骑象人总在回答(大多是解释)你的大象,而一旁的观察者很关键。

此处,象即1,骑象人即2,观察者即3;象即问题的直接答案,骑象人即问题的周全答案,而观察者眼里并没有问和答,它归于沉默。

其实已经说完了

四维生物,二不行,但三基本就够了。其实已经说完了。

“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,然后才能归入潜默。” 是有此篇。